來源:北京商報
12月25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22年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任務。全會指出,明年重點抓好持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設,完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全力確保首都安全穩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等十個方面工作。
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市委全會給出的這份經濟高質量發展施工圖有哪些看點?將破解哪些經濟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將帶來哪些全新的發展機會?
>> 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 持續創造新增長點
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和高質量發展意見,保持千億元以上投資強度,持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京津冀未來要打造“一核兩翼”的世界級城市群,“一核”“兩翼”分別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目前“兩翼”相比于首都功能核心區差距還比較大,因此,無論是副中心還是雄安新區,每年的投資保持在千億元以上,才能確保“兩翼”真正建起來。
“每年千億以上的投資也能很好地帶動副中心乃至北京的經濟增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葉堂林說。
>> 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促進城市間銜接
積極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通勤圈”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功能圈”錯位聯動發展,“產業圈”促進節點城市強鏈補鏈。
葉堂林表示,單個城市做大以后跟周邊城市聯動,就形成了都市圈,都市圈再做大,繼續跟別的城市聯動,就形成城市群。我國一開始就規劃了20多個城市群,但逐漸發現這些城市群內部的交流還是不夠充分,不管是資金鏈、產業鏈還是創新鏈,政策銜接都不夠,所以城市群就變成了一群城市,而不構成團隊。“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的提出就有這樣的一個背景。
“對于京津冀而言,‘三圈’的提出就是為了促進城市之間的銜接。對于北京而言,作為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的人口數量是有天花板的,但是就業人口比例可以高,所以這就有助于調整北京的人口結構。”葉堂林說。
>> 著力擴大內需 探索消費新模式新場景
著力擴大內需,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發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北京目前已經定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排頭兵的作用,繼續發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洪濤認為,
娛樂城推薦ptt
未來五年將是北京城市格局“巨變的五年”,城市資源將會發生重要“重組”。
洪濤表示,首先,要集中關注北京三大消費群體規模,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能否維持在3億人次、境外游客可否維持在400萬人次、北京居民維持在2000萬人的規模。其次,圍繞北京四大功能定位,探索多種消費新模式、新場景,其中針對Z時代消費群體增多且活躍、老人群體較多等特點,可加強培育“文化+消費”融合的模式。最后,要抓住關鍵重點板塊的建設,如老字號品牌集聚區、特色步行街、特色商圈、數字社區商圈(15分鐘商圈)、豐富多彩的夜經濟等,推動一些具有北京特色的專題活動品牌化,如運河文化、故宮文化、奧運文化等。
>> 優化投資結構 持續精準優化供給結構
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向高精尖產業、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傾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洪濤表示,北京在擴大內需時,應消費與投資同時抓,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向高精尖產業、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傾斜是北京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如果不精準投資就不可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北京圍繞四個中心、四個服務,發展高精尖才能夠突出北京的優勢,否則就可能出現重復建設趨同投資的同質化效果。”洪濤說。
>>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提升產業數字化、高級化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金融、信息、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持續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和產業筑基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北京產業體系建設政策基本成熟,需要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推動金融、信息、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持續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和產業筑基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當前存在數字化轉型不快,而且數字化高級化方面不夠,從而使得北京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體現在數字化的多個維度,與北京國際化大都市地位還有差距,特別是精細相對滯后。”洪濤說。
>>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加快走出傳統經濟的羈絆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緊布局5G等新基建,深入開展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開放試點。
洪濤表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北京的優勢,也是北京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應加大“產業的數字化、數字的產業化、數字化治理、數字資產(資源)化”的發展進程,只有加大數字化轉型的進程,才能適應后疫情下經濟和社會發展,否則,必然會陷入后疫情化“陷阱”,降低北京城市抗疫情風險的能力,導致經濟和社會出現反復。用數字化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才能走出傳統經濟和社會的羈絆,真正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
洪濤認為,除了“產業的數字化、數字的產業化”外,還可以增加“數字化治理,治理數字化”“數字資產(資源)化、資產(資源)數字化”“政策數字化、數字政策化”,從而使得數字經濟更加立體化、精準化、有效性。
>> 加快推動復工復產 大力穩預期提信心
加快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和經濟社會發展。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十分必要的。“推動復工復產是穩經濟大盤,保市場主體、保民生的重要舉措,通過推動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有助于穩預期提信心,推動經濟社會運行盡快步入正常軌道。”
“具體來看可以分成兩個維度去理解,第一個維度就是對于企業來說,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指導,加大對于企業精準紓困支持的力度,解決急難愁盼的力度;第二個維度是對員工來說,需要更加科學和安全的形式保護好自己的復工復產,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宣傳的力度。”王鵬說。
>> 深入實施城南行動計劃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深入實施城南行動計劃,深化京西地區轉型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葉堂林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南行動計劃和京西地區轉型發展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北京市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北京范圍之內,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南北發展不平衡,跟北部地區相比,
TZ娛樂城
南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
2009年11月6日,北京市出臺《促進城市南部地區加快發展行動計劃》,城南行動計劃面世。至今,這一計劃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其中,北京豐臺區累計實施產業項目達74項,累計完成投資超2000億元,以中關村豐臺園、麗澤金融商務區、南中軸大紅門地區三大重點功能區為核心的創新引擎,拉動地區生產總值接連跨過1000億元、2000億元,達到2009年城南行動計劃實施前的3.3倍。
而京西的轉型主要是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的經濟轉型。“在北京對于京西發展的支持與重視下,預計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將邁上新臺階,京西地區也將逐步提升在北京發展格局中的影響力,成為首都功能新載體、產業轉型新典范、城市治理新標桿、綠色生態新畫卷。”葉堂林說。
>> 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增經濟創新活力促加速復蘇
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增強助企紓困政策時效性和精準性。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民營經濟在北京的新增就業、稅收、出口以及科技創新中都是重要的力量擔當,促進經濟增長和實現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民營經濟還是促進市場機制有效運行和建設有效市場的基礎性因素,是科技創新和市場創新最重要的源泉,是保持經濟創新活力和促進經濟復蘇的最重要的社會力量。因此在北京的經濟發展計劃中民營經濟數次被提起。
此次再提民營經濟,意在借助民營經濟發展應對當前經濟挑戰以及繼續擴大改革開放,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有重要意義。柏文喜認為,全會提到的助企紓困政策的時效性和精準性是為了防止大量政策空轉和脫離實際的政策出臺,具體是指能夠為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并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因此,明年北京助企紓困的重點工作可能在于完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解決好民企融資化債以及降費減稅、渡過疫情難關等方面。
>>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推動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兩區”重點片區、園區落地更多標志性項目,提升航空“雙樞紐”國際競爭力。
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對擴大開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柏文喜認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柏文喜表示,對于北京而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明年的著力點就在于全會提出的支持“兩區”重點片區、園區落地更多標志性項目,提升航空“雙樞紐”國際競爭力。全會提出支持“兩區”重點片區、園區落地更多標志性項目,當前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符合園區發展方向和體現對外開放新高度的技術合作項目、對外開放基礎設施項目等更可能獲得重點支持。
航空“雙樞紐”是提升國際旅客流量和國際航空物流的重要依托,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基礎設施。“雙樞紐已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標配,對于提升北京的國際競爭力和城市影響力的作用也不言而喻。”柏文喜說。
>> 抓好“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 鍛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命脈
抓好“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懷柔科學城緊抓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學設施平臺建設,未來科學城加緊“兩谷一園”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外溢成果,順義區壯大三個主導產業集群,加強中關村示范區“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包路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三城一區”是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主平臺,是全市對科創事業的重大布局和安排,對于北京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
ATG電子孫行者
未來五年北京將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底頒布的北京國際科創中心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要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是北京市作為一個超大城市因具備了很多科技創新的人才、場所、環境基礎之上形成的重要發展特色,
電子老虎機
體現了北京這座城市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三城一區’建設正是服務于國際科創中心這一功能。北京的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脈。”包路林說。
>>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以產業支持文化中心建設
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王鵬認為,北京具備比較多的公共文化資源,比如中軸線、三山五園、通州城市副中心等,這些本身就具備很好的發展潛力。其次,
GB電子
北京也具備一些文化產業的資源,比如環球影城,強大的IP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借此可以開發出一些新業態,比如文化資源和游戲相結合、文旅融合等。
“北京的這些文化產業可以和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包括傳統的工業園區的改造消費升級等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行業的新業態,促進文化產業的振興。總的來說,北京大量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身就是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文化產業做好了,對于文化中心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可以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王鵬說。
>> 堅持減量發展 為更多“高精尖”產業“騰籠”
落實好城市總規實施第二階段重點任務,堅持減量發展,守住戰略留白,
娛樂城首儲
大力推動城市更新。
王鵬認為,作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減”的是不適合首都定位、不適合首都發展方向的產業,實現內涵發展,解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不均衡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更新城市面貌,實現高質量發展。
“減量發展留下來的土地,既給未來留下發展空間,又留下來生態涵養區,更好地保持環境。將部分產業疏解到河北等省份,能促進區域協同,實現了這些區域良好的發展。土地資源實現置換后,北京能更好地用于重點行業、重點產業,發展更多適合北京發展的特色產業,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具有開創性,形成一個重要的標桿。”王鵬說。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 陸珊珊 冉黎黎 張晗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呂成飛
文章源自於新浪網,